人工智能浪潮席卷而来,教育这片古老而充满生命力的领域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从智能教学助手精准批改作业,到自适应学习系统为学生定制学习路径;从虚拟实验室提供沉浸式探究环境,到大数据分析预测学业表现—过往那些耗费教师大量心力的重复性、机械性劳动,正被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以近乎完美的效率和不知疲倦的稳定性所接管,教育的列车装上了算法的强大引擎,风驰电掣。然而,在更高、更快、更强的技术迭代中,传统的教育方式是否还有值得我们留恋的东西?比如,师生之间在长期共同经历中建立起来的微妙默契,那些教育过程中最为细腻、最富有人性温度的情感交流与思想碰撞,在算法时代所追求的标准和效率最大化逻辑下,恰恰最容易被忽视。教育存在着被简化的风险,人际互动面临被削弱,学生的社会情感能力,如同理心、协作精神、情绪管理能力的培养遭遇严峻挑战。事实上,教育从来就不是一场仅仅关于知识传授效率的竞赛—那些无法被预设、充满不确定性的生成瞬间,那些由师生共同创造的“教学相长”的体验、信任与理解,是任何算法都难以复制和替代的教育精髓。
在数字技术与人工智能逐渐盛行的时代,可量化、可追踪、可分析的数据正日益成为评价学生表现、指导教学决策的“金科玉律”。学习时长、答题正确率、知识掌握度、能力图谱……一系列精细的数据指标试图为每个学生绘制“精准画像”。但是,我们是否曾冷静思考:人的成长,尤其是精神成长,何其复杂且充满偶然,好奇心如转瞬即逝的火花,创造力如天马行空的跳跃,批判性思考对既定框架的大胆质疑,同理心对他人痛苦的深切感知,坚韧品格在逆境中的淬炼,审美情趣对自然与艺术的无言感动,协作精神在团队中的无私付出……这些不正是构成健全人格的核心素养吗?而它们恰恰难以被精确量化、算法解码。对数据画像的过度依赖,如同为观察的学生戴上了一副“滤镜”,让我们精准地只看到“可测量”的维度—分数、排名、进度,却可能使我们忽略那个更为广阔、丰富、深邃的精神世界—学生的独特兴趣、内在价值感、生命意义探寻、无法言说的困惑与顿悟。“个性化”的底层逻辑如果是基于对过去行为数据的预测,那么它很可能在无形中构筑起新的“信息茧房”,将学生导向一条被算法预设的“最佳路径”,这难道不是走向了个性化成长的反面吗?
在工具理性的驱动下,教育有异化的风险。当算法只关注知识点覆盖率、解题技巧熟练度、考试成绩提升率时,教育便极易滑向功利主义的深渊,沦为制造标准化、高效率“工具人”的流水线,而非朝向培养富有责任感、创造力、同理心的“完整人”的育人目标迈进。尤其在当前信息过载、价值多元的时代,青少年学生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清晰的价值判断力、坚定的道德定力,以及对生命意义的深刻理解。而这些关乎人生方向与精神根基的引领,恰恰是纯数智技术的短板。
因此,无论数智技术如何强大、如何演进,都无法替代教育中那些根植于人性深处、关乎灵魂塑造的核心领域。教育的本质,首先是人与人之间心灵的相遇、生命的对话和精神的唤醒。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基于共情、理解、尊重与信任所建立起的人际互动,是一种复杂、动态且充满生命力的情感联结,这是当今任何数智技术都无法模拟的。这种真实关系,是学生建立安全感、归属感、自尊心和内在价值感的源泉,是激发其持久学习动力和抗挫折韧性的关键。当前的数智技术无法传递人类教育中那份饱含温度的爱、关怀、期待与信念。共同经历挑战、分享成功喜悦、携手解决冲突,这一系列真实社交活动中所建立起的情感纽带和生命互动,是塑造孩子健康人格、培养良好社会性的基石。教育的本质,首先在于珍视、培育和传递这份独一无二的情感纽带,进行深度的心灵对话。
同时,当今的人工智能可以不厌其烦地提供一个又一个问题的答案和经过优化的解决方案,却难以激发真正的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想象以及应对复杂现实问题的解决能力。教育的精妙之处在于对“启”与“发”微妙关系的掌握,即“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还在于通过刨根问底式的追问、开放性的探究、跨学科的融合、对权威的审慎质疑以及对失败的正视,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培养其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直面困难的勇气与能力。
再有,教育还承载着更为重要的文化传承的使命。当今的数智技术可以存储和检索浩如烟海的文化知识与信息,却难以传递文化背后的精神气质、情感体验、历史语境和生命意义。教育能通过教师饱含深情的讲述、对文化符号的深度解读、对文化传统的辩证继承与批判性发展,引导学生理解民族与人类的文明根脉,欣赏文化的多元价值,并最终参与到新时代的文化创造之中。从深层的意义上说,教育是在帮助年轻一代建构生命的意义体系,理解个体与社会、人类与自然、短暂与永恒的关系,并不断探寻自我在世界中的位置与使命。这种关乎人类精神家园、存在价值与生命意义的教育,是人工智能无法触及的独特领域。
我们并不是要教育者排斥、拒绝最新的数字技术与人工智能,而是要以理性的态度去牢牢守住教育的本质,理性驾驭技术,使其真正服务于育人使命。首先,要明确数智技术的“工具”属性,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定位。教育系统必须旗帜鲜明地确立数智技术在教育中的“辅助性”定位。数字技术及人工智能的最大价值在于成为教师的“超级助手”,将教师从繁重的事务性、重复性工作中解放出来,从而释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更有创造性的教学设计、更深入的学生关怀、更高效的价值引导以及更复杂的情境应对等核心育人工作中。同时,数智技术应成为支持学生个性化学习的“资源库”和“脚手架”,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及时反馈和自适应的练习路径。但至关重要的是,学习目标的确立、学习路径的最终选择、自主探究过程的体验、反思与元认知能力的培养,必须牢牢掌握在学生自己手中,并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一切技术的应用,都应以增强人的主体性、丰富人的生命体验、促进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为根本尺度,要时刻警惕任何将人物化和将教育流程化、简单化的倾向。其次,要强化价值引领,为技术应用注入“灵魂”与伦理规范。一方面,需要尽快明确教育领域人工智能应用的伦理准则与法规。必须明确要求尊重和保护学生的隐私权、保障数据安全;严格审查和杜绝算法可能带来的偏见与歧视;特别关注并保护儿童及青少年的合法权益,确保人工智能始终安全、合规地服务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另一方面,必须在课程与教学设计中强化价值引领。人工智能赋能的教育,绝不能停留在知识点的精准覆盖和解题技能的熟练度提升。相反,应利用技术手段将人文精神、科学伦理、社会责任、审美意识、生命教育等价值维度,更生动、更深刻地融入学科教学和实践活动之中,增强学生的价值体验和情感认同。此外,必须着力培养师生乃至社会公众的数字素养,使其具备批判性地审视技术、识别信息真伪、理解算法运作逻辑、防范技术潜在风险并负责任地使用技术的能力,使他们成为技术时代的积极主体,而非被动的接受者。(作者系山东省滨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王蕾、朱琳)
责编:龚若丹
一审:龚若丹
二审:邱梦
三审:胡广宇
来源:人民教育